三年灾害时期的北京普通家庭餐桌记忆,一日
我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幼时随父亲入住长辛店二七机车厂家属宿舍。17岁到部队服役。现住丰台镇。
我上小学时,三年自然灾害已经开始,粮食定量,按月领粮票,有粗粮票和细粮票的区别,粗粮票只能买玉米面或其他粗粮,细粮票可以买白面、大米,也可以买任何粗粮。白面一毛八分五一斤,玉米面一毛一分一一斤。为什么粮价精确到毫厘?很久以后我们才知道,那是国家计算加工每斤成品粮的最精确的成本。
每天早晨上学前,一个窝头,几根咸菜,一碗白开水;中午回到家,窝头两个,全家吃一盘熬白菜;晚饭时间,全家围坐,餐桌中间咸菜一大盘。当年所有的副食品都要票证,票证的种类和数量让人眼花缭乱,油盐酱醋、芝麻酱、牛羊肉、咸带鱼……菜店里常年货柜空空。我们的下饭菜,基本就是秋天买的大青萝卜(偶尔还有芥菜但价钱较贵)。大青萝卜2分钱一斤,洗净,切成大薄片,在瓦缸里一层层码好,每层都撒上粗盐,盖好,过一个月就可以吃了。苦咸的萝卜,能帮助我们把粗剌剌的窝头送进肚子里。
每个月的15号,是父亲发工资的日子,也是全家的节日。买5毛钱最肥的猪肉,炸一大碗酱摆上餐桌,最上面油汪汪的一层,闪着可爱的光亮,手擀面,每月一次,可以大吃。
忘不了,连吃几大碗之后,惯常贫瘠的胃受不了突然而来的肥油待遇,没出息至受不了……父母不生气,只是叮嘱慢点吃。
冬季里的这一天,买斤羊肉,剁馅,一棵大白菜连老菜帮子和菜根疙瘩一起,都细细剁碎,挤干水分,跟羊肉和在一起,包饺子,同样把全家吃得人仰马翻!
这样的打牙祭,无论春夏秋冬,每月只有一天,其他日子,一天三顿,窝头、咸菜、玉米面粥。
春节的餐桌会丰富一些——政府补助有香油、花生油、花生、瓜子、水果、带鱼,还有肉,虽然数量很小,但项目很多,人们的兴奋不自禁都挂在了脸上。感觉过年的那个月,每天都有人家在炖肉,香味飘出老远,伴随孩子们的笑声。年三十晚上,一大家围坐,桌子中间,通红透亮的一大盆炖肉在向每个人问好;每个人的嘴里恨不得都伸出一双手来。
十年,又十年,经济一年比一年好,从量变到质变,终于累积成巨变——餐桌上,不知不觉间,先是晚上也有炒菜吃了;再是白面馒头和面条能经常出现了;不再只有每月一次打牙祭了;所有副食票证都取消了;一年四季,即便是冬天,菜市场里,姹紫嫣红的蔬菜水果、生鲜鱼肉,总是满满当当应有尽有了……
天南海北各种风味的餐馆饭店“围”住了我们,空气里都是各地各类美食的香气。笑语欢歌,杯盘交错,生活就这样以我们不曾想到的速度,发展着,变化着。
以前一大家子人一斤食用油月底还要有剩余,存起来过年备用。忽然有一天,5斤装的食用油,一家三口,不到俩月吃完了。直到政府着急,给每家每户配发小油壶小盐勺,提醒每人每天不超6克盐、25克油,大家这才意识到事态严重赶紧改,要懂得吃出健康吃出营养,不能胡吃海喝。
愿普通百姓的餐桌,始终欣欣向荣,既繁花似锦,也万象更新。
来源:北京晚报郭文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