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科技与狠活那些传承百年的本地美

小时候,对校门口路边摊“流连忘返”的我们总是会听到家长说,饮料都是色素香精勾兑的、烤肠都是老鼠肉、僵尸肉做的、炸串用的油都是地沟油,吃了会致癌!

我们总是抹抹刚吃完的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真好吃。

长大了父母也总是说少在外面吃,不健康,但是图省事的我们要么点外卖、要么在店里堂食。

近日随着网上揭秘美食背后制作工艺的博主走红,“科技与狠活”一词也开始爆火于网络。

图/源自于网络

在“科技与狠活”下,一勺三花淡奶,汤色就像牛骨高汤一样白;肉是边角料肉泥人工合成的,椰子汁里没椰子,山楂汁里没山楂……

原来妈妈说的是真的!

图/源自于网络

但其实,添加剂并不是一个坏东西,抛开剂量谈危害,都是不科学的。

不过,讲究美食的中国人,在没有添加剂的时候,就已经制作出不少美味,不少美食甚至“卷”成了非遗!今天让阿程带你来看看这些有点“特殊”的百年非遗美食,你都吃过没。

那些名字让人望而生畏的非遗美食

都说“民以食为天”,在吃的方面,中国人可以说是非常讲究了,除了在制作方面要精益求精,摆盘和取名上更是要博个好彩头,但是下面这几个非遗美食在取名字的时候,就显得有些潦草了。

青海“狗浇尿”

“狗浇尿”这个名字咋一看,估计就很难有人把它和食物联系在一起吧,可是在青海,“狗浇尿”却是一种家喻户晓的美味小吃。

图/源自于网络

“狗浇尿”是青海河湟地区较为常见的一种面食制作技艺,其实是一种用清油(菜籽油)煎的薄饼,因制作过程中油壶浇饼的动作形似狗撒尿,而被老百姓称为“狗浇尿”。“狗浇尿”虽然名字不雅,但却丝毫不影响它在当地受欢迎的程度。

图/源自于网络

不同于油炸食品,“狗浇尿”制作过程中,每一滴清油都充分融入了面饼,不仅减少了油料的浪费,而且渗透进油的饼子也更加香软可口,香、甜、绵、软,油润有弹性的油饼也成为了河湟地区家家户户爱吃的美食。

杭州“炸秦桧”

“炸秦桧”听上去很吓人,但其实这是杭州特色民间小吃,也叫“葱包烩”,杭州人一般会念成“葱包烩儿”(“儿”字轻声念)。

图/源自于网络

相传,岳飞被奸臣秦桧陷害死于杭州的风波亭,杭州城内的老百姓莫不痛心疾首。有一位面点师傅便用面粉捏成两个象征秦桧夫妻的小面人,把它们扭在一起丢进油锅中炸制,然后将它与小葱裹在春饼内进行压烤,以解心头之恨,并称其为“油炸桧儿”,为避秦桧起疑,老百姓就把“桧”字改成了“烩”。

图/源自于网络

没想到小小的一个民间小吃,竟然传承着一段我们不能忘却的历史。

广东“臭屁醋”

又来了一位“重量级”选手,“臭屁醋”这个名字感觉隔着屏幕都能闻到臭味了。

臭屁醋其实是珠三角地区的特产,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在佛山三水、广州花都和从化、清远佛冈等地都有它的身影。初一闻,以为鼻子边有人在放屁,但是在加入各种配料做成汤品之后,则散发浓郁的米香,不少人尝了一口后宛如打开新世界的大门,瞬间“真香”!

图/源自于网络

臭屁醋的独特味道来自于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益生菌,臭屁醋制作非常讲究,铁锅炒米的火候要掌握精妙,比例也要控制好,一半糯米一半粘米混合,炒制金黄色后,用本地的山泉水密封,酿制三个月后即可开盖。

图/源自于网络

臭屁醋可消食开胃、温胃驱寒,冬天滋补夏天解暑,还是产妇坐月子的必备品,因此也被当地人称为“长寿醋”。

宁波“糟黄泥螺”

如果你觉得“糟黄泥螺”听上去就脏脏的,那你可就错了,“糟货”其实是江浙一带一种凉菜的制作方法,鸡、鸭、鹅、毛豆等,都可以做成“糟货”,古人曾夸张地形容:“入口之物,皆可糟之”。

图/源自于网络

糟黄泥螺虽然看上去软塌塌、黑乎乎,但味道却极为鲜美,是许多宁波人夏日的开胃极品。宁波民间自古一直就有吃黄泥螺的传统,尤其是经过醉制、腌渍的黄泥螺,膏溢壳外、莹若水晶,鲜美程度,不可胜言。

图/源自于网络

那些濒临失传的非遗美食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变快,不少非遗美食,因为制作过程太过于费心费力,甚至险些失传。

顺德“鱼面”

其实市面上号称“鱼面”的有不少,比如麻城鱼面、连江鱼面、潮汕鱼面、阳江鱼面、长寿湖鱼面等,但为了方便保存,有些会加入面粉制成干面,鱼肉含量并不高。而只有顺德鱼面,百年来坚持只做新鲜鱼面,从不加入一丁点面粉。

图/源自于网络

从鱼肉刮蓉,手打成泥,挤压成线……做一碗面甚至要花费一个小时的时间,一条五斤重的鲜鱼,才能得一碗鱼面,味道也是鲜美异常。

或许只有对吃鱼十分讲究的顺德人,才能达到这种“吃鱼不见鱼”的至高境界吧。

图/源自于网络

徽州“嵌字豆糖”

徽州嵌字豆糖,是一种被称为“说文解字”的古徽州传统食品,小小的方块糖中,镶嵌着“旺”“吉”“囍”等有美好寓意的文字,方寸之间,嵌字豆糖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图/源自于网络

嵌字豆糖原料很简单,主要是糯米、麦芽、黄豆、黑芝麻,但是其中的嵌字工艺却异常复杂,不仅需要经过磨、熬、擀、切等环节,而且没点多年的功夫在身上,是很难做出字迹工整、美观雅致的嵌字豆糖。

图/源自于网络

金华“的卜”

在金华汤溪地区,有这样一种传统小吃,形似薄饼,却有内馅,虽为金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很长时间没有名字,只有近些年才有个口语化的名称——的卜。

图/源自于网络

“的卜”(音dibo)看似是一个小薄饼,但是制作起来却非常难,只要在任何一个环节有点失误,就制作不成“的卜”。需经过催、泡、晒、蒸、煮、煎、烘、打、包、的、压、转等数十几道工序,要从前一天下午持续到第二天中午才能制作而成。

图/源自于网络

的卜具有香而不腻、脆而不碎、薄如蝉翼的特点,纯手工的制作流程使得的卜在今天已鲜为流传,但这份属于汤溪人数百年来的独家美食记忆,却不会消失。

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不少隐藏在我们身边的非遗美食,比如扬州炒饭、高邮咸鸭蛋、温州肉燕、乐山钵钵鸡、桂林米粉……因为太过于常见,以至于我们都忽略了,其实它们也是传承百年的非遗美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9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