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日本歪把子轻机枪设计技术理念虽先
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普遍装备了一款轻机枪,因其造型独特,被中国军民称为“歪把子”机枪。“歪把子”机枪即日本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为是在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
日本“歪把子”轻机枪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设计与当时日军对一线步兵班、组支持武器的战术使命和战术要求有关。日本军方认为,自动武器编入班、组,必定会增大一线步兵的弹药消耗量,因此必须考虑由此带来的弹药保障问题及一线步兵在战斗中使用弹药的方便性问题。这些设计理念在当时可以算得上非常先进,于是日本武器设计师就根据这种理念来设计这样一款轻机枪。
日本军官在指挥一挺“歪把子”射击日本武器设计师认为解决弹药保障及使用方便性,最好的办法就是步枪和机枪使用同一种枪弹,即弹药型号的通用性,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战斗中弹药保障的方便性。其次该自动武器还应使用与步枪一样的供弹具,也就是说,机枪作为自动武器要通用日本三八式步枪所用的5发装的弹夹供弹,这样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弹药保障的方便性,而且方便了生产时的包装环节,因为整箱日本6.5mm步枪弹,都是把枪弹装在五发弹夹上一同存放,这样在战场上一开箱就能直接供步枪和轻机枪同时使用。战斗中可以灵活分配弹药的使用,可以把步枪手的枪弹收集起来供机枪使用;机枪坏了,或为了节省弹药,也可以把剩下的枪弹分给步枪手使用。
日军弹药盒,轻机枪步枪可以通用这种设计理念的确很好,为了实现其理念要求,日本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枪械技术原理。最终于年即日本大正天皇11年定型并开始生产。然而其在实战中的表现却令人大跌眼镜,尽管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实现了日本陆军基于战斗弹药保障的思想,但却牺牲了在战斗使用方面的整体性能。各种各样的缺陷开始显现出来。
诺门坎战役中苏军缴获大量“歪把子”首先其外观就很特别,是世界主流轻机枪中的另类。“歪把子”这个俗名就形象地描述了该轻机枪造型上的与众不同。该机枪采用了类似传统步枪枪托的枪颈,同时由于其瞄准基线偏于枪面右侧,为了避免使用者在瞄准时过于向右歪脖子,所以将本来就十分细长的枪颈向右歪曲,“歪把子”这个称谓也是由此而来。
日军实战射击状态下的“歪把子”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对不同地区适用性很差,对于气象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如该枪在中国东北地区低温严寒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很差,日军使用时不得不把油壶装在装弹机旁边,用随时为机件和枪弹涂油的办法来保持可靠性;而其在东南亚地区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使用的可靠性更差,甚至连油壶也不起作用了。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只有在不冷不热、不干不湿的季节,并且还得在精心擦拭保养以及战斗强度不太激烈的情况下故障率才会相对低一些。
战场上的“歪把子”机枪手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结构布局不合理,并且在战斗使用中装弹程序复杂,不能快速装弹,严重影响火力输出强度。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全枪的结构布局,都是以服从于使用步枪弹夹供弹这一陆军的要求出发的,因此其它一切布局问题都围绕装弹机甚至让位于装弹机。由于装弹机偏于枪身轴线左边配置,造成全枪重心偏左,连续射击时,射手始终要有个向右正枪的力,否则弹道会越来越偏左,影响射击精度。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两脚架过长,火线过高,不利于射手隐蔽射击,导致战场生存能力极弱。
“歪把子”装弹机实战证明,枪械的结构越简单,可靠性也就相对越高;反之,可靠性则越糟。日本大正11年式轻机枪虽然设计技术理念先进,但是一味追求弹药的通用性及战场使用方便性,导致其在实战中表现很差,可以说是世界上性能最差的轻机枪之一。在中国战场上日军“歪把子”轻机枪完全不是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ZB-26轻机枪的对手。但是在当时中国抗战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如果能缴获一挺“歪把子”,也绝对会当作一个宝贝疙瘩来使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