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提醒这6个食品安全隐患要注意你家
食品安全无小事
舌尖上的安全很重要
什么是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是食品的污染导致的质量安全问题。例: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等。
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质量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
三是滥用食品标识。例:伪造食品标识、缺少警示说明、虚假标注食品功能或成分、缺少中文食品标识(进口食品)等。
食品外包装上的标识要求
①有食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②有中文标明的食品名称、生产厂厂名和厂址;
③有中文标明的食品规格、重量、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需要事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先向消费者提供有关资料;
④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⑤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还必须加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
⑥销售散装食品的,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明示食品名称、产地、生产企业、生产日期和保质期。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因素及应急措施
食物中毒指摄入了含有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或者把有毒有害物质当作食品摄入后出现的非传染性(不属于传染病)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引起食物中毒的常见因素主要有:
1、不适当地冷藏食物(冷藏温度不够);
2、在室温下贮藏食物(室温在危险温度带范围内);
3、过早地准备食物(使细菌有足够的繁殖时间);
4、不适当地冷却食物(冷却时间过长);
5、不适当地加热食物(加热不彻底或低温长时间加热);
6、内务管理不善(偶然的污染事故);
7、交叉污染(卫生制度不健全,个人卫生习惯不良);
8、不适当地解冻食物(在室温条件下解冻);
9、食品加工或制作人员有感染并且有不良卫生习惯;
10、已加工的食物被污染。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甚至可致休克。
食物中毒后的应急措施:食物中毒发生后,千万不要恐慌,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
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如何判别伪劣食品?
伪劣食品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人们在日常购物时却难以识别。《伪劣食品防范“七字法”》,以通俗易懂易记的方式引导消费者强化食品安全自我防范,以期使伪劣食品因缺乏市场而退出市场。
第一招:防“艳”
在选购食品时首先要看颜色。对颜色过分艳丽的食品要提防,如水果表皮像蜡果一样又鲜又亮、果脯颜色鲜艳异常、熟肉制品红亮诱人、瓶装的果蔬鲜亮不褪色等,这些食品是不是在添加色素上有问题?虽然很多添加剂与人工色素是无毒的,但是这种合成色素还是少吃为好。
第二招:防“白”
食品呈现出不正常不自然的白色,如面粉、银耳、粉条、大米等,这样的食品十有八九会含有漂白剂、增白剂、面粉处理剂等化学制品,这些添加物会对消化系统和肝脏造成损害。
第三招:防“长”
选购食品时要查看外包装上打印的生产日期及保质期,尽量选用当天或生产时间不长的食品。同时少吃保质期过长的食品,因为保质期过长意味着防腐剂含量可能超标。此外,食品保质期越长,营养成分流失越多。
第四招:防“反”
就是防反自然生长的食物,如果食用过多可能对身体产生影响。
第五招:防“小”
要提防小作坊加工的食品,这类食品平均抽样合格率最低,触目惊心的食品安全事件通常发生在这些小作坊制作的产品上。
第六招:防“低”
就是指食品价格明显低于一般价格水平,这类食品大多有“猫腻”。网上购买食品,由于降低了中间环节的费用,价格比普通商超便宜。但如果价格低于平时购买价格的一半以上,就要警惕了。
第七招:防“散”
尽量不要采购散装食品,特别是集贸市场上销售的散装熟食制品及酱菜等,它们可能来自地下加工厂。
六个食品安全隐患要注意!
1.切菜时候生熟不分
有的人切食物时候生熟不分,可能平时没什么事,但一旦出事就是大问题!!
比如——
年6月,我国某校发生一起余人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学生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乏力、腹泻等。通过疾控中心的DNA检验和追踪,确认此事件发生的原因是食品加工过程中生熟不分,食堂厨师盛放生肉的菜盆未经彻底清洗,就用来制作凉拌豇豆,生肉中的沙门氏菌污染了凉拌豇豆,从而导致沙门氏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化解方法:
先切熟的,后切生的。一般切后需要加热的,我们可以视同为生的,生的就后切。所有东西切完之后,案板需要彻底清洗,拿洗洁精清洗,清洗完之后晾干。
有的人案板两面翻着用,其实一翻下面台面就污染了,你再翻回来就两面都污染了。
当然你也可以多买几个案板和刀,分开用。
2.油壶长期不洗,新旧油混着来
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栏目,曾对家里常用的油壶做过检测,发现:
有油垢的油壶,里面的残油发生油脂氧化和酸败程度远高于新油壶,如果把新买来的油直接倒入这个“被污染”的油壶里,新油也变得“危险”了。
这种危险的酸败油在使用时经过加热会出现烟大、呛人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它会产生很多可怕的致癌物质,比如分解物环氧丙醛等,食用后易中毒,出现急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现象,也有致癌风险。
化解方法:
1.小油壶每周清洗一次。
2.每次倒入小油壶的量够一周就行。这样可以保证尽量吃到新鲜食用油。
3.新旧油别混着吃,否则油壶里的那点油底子会成为一壶新油的氧化催化剂,加速变质。
4.油壶离灶台远点,尽量避免高温环境。
3.发霉的水果切掉继续吃
水果发了点霉,扔了可惜,不少人会选择切掉霉变部分食用。但事实上,即使把腐烂部位去除再食用也未必安全。
霉菌产生的毒素可以从腐烂部分,通过水果汁液扩散到果实的其他未腐烂部分。每千克腐烂水果的果汁中含有近1克的展青霉素,在距离腐烂部分1厘米的正常水果圈里,仍可检出这种毒素。
研究发现,霉变的苹果外观,正常部位的展青霉素含量为霉变部位的10%~50%,距离苹果霉烂斑点3厘米处仍可检出棒曲霉素。
化解方法:
对于霉变水果,无论霉变面积有多大,都建议全部丢弃,不要再食用了。
4.食物裸放在厨房里
在做饭使用油烟机过程中,油烟并没有被油烟机排除干净,油烟就落在物品上。油烟中的致癌物质,也渗透到了食物当中。食物裸露放在厨房中,其实危害挺大的。
化解方法:
将食物存放在合适的带盖容器中,或使用保鲜膜等。
5.塑料袋装油多食物并加热
有些人直接用塑料袋装油脂多的食物,而且还直接放微波炉里加热。还有一些商贩图省事儿,经常在碗上套一个塑料袋,再盛装酸辣粉、豆腐脑、小面等食物。
然而,塑化剂跟塑料的结合,不是非常牢固的一种化学结合,塑化剂很容易在塑料里面迁移层,对食品造成污染。这种迁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在油性的环境,就是包装的这个食物里面含有比较高的油性,另一个就是加热,加热以后它会迁移到食物里面去。
化解方法:
1.少用塑料袋放油大食物;且不用塑料袋盛放热食。
2.一般对于需要久放的食物,容器推荐以不锈钢、玻璃、陶瓷器等为主。用塑料袋装回家的食物,最好及时更换盛装容器。
6.冰箱长期不清理
冰箱不是保险箱,清理不及时,食物放太多,也可能被细菌盯上!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被李斯特菌感染的人,有64%可以在他家里的冰箱中找到这种细菌。
李斯特菌主要通过食物感染人类,可以寄居在人的肠道内。它有个外号叫冰箱杀手,因为它在0-45℃都能生存,尤其在冰箱的冷藏温度下仍可以生长繁殖,甚至在-20℃的冷冻室也能存活1年。
李斯特菌感染人类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但孕妇感染的概率比普通人高20倍左右。李斯特菌的潜伏期可以长达一个月,也就是说当一个年轻女性流产之后,她可能想不到原来流产的原因是一个月前吃了一个被李斯特菌污染的食物,比如说三明治。
化解方法:
1.东西不要放太满,生熟分开放。熟食尽量放上面,生食放下面。比如剩菜最好放在保鲜盒里或有保鲜膜;蔬菜可以包两层软纸独立放袋里,扎口松一些;肉类可以切小块分装。
2.一年清理2-3次冰箱,以减少细菌的滋生。
3.剩饭最好加热吃。尽量不要食用切开时间较久的哈密瓜等水果。
世卫组织提出的食品安全制作五大要点
整理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