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的变迁史
油的变迁
文
吕颖
“春雨贵如油,下的满地流
跌倒小学生,笑到一片猴”。
这是父亲讲给我和哥听的一句顺口溜。
小时候,家里睡得是土炕,土炕连着锅灶,灶台右前方有一方窑窝儿,墩着一个照明用的油灯。油灯高十五六公分,材质是生铁,底座有个凹槽,顺手可以放火柴。灯里盛着油,放一根母亲用棉花搓的捻芯。油,是棉花籽榨的,我们老家村子距离不远的闫家村有一处磨坊,父亲年青的时候看管过生产队的油坊,我和哥听候母亲调遣给他去送换洗衣服,父亲见到我们兄妹俩,会给我们吃发给他,他舍不得吃的,棉籽油榨过油后的饼,又脆又香!随后90年代兴起吃锅巴,落后我们的美味十多个年头了。
油很金贵,我们都知道。大锅饭年代,队里种棉花和菜籽,每年生产队会按工分分油,一家一瓦罐,我们家九口人一年也就吃那七八斤油。分产到户很长时间,即使棉籽油有毒,当地人叫“生拔毛”,可照吃不误。最后导致很多人生病,地方政府出面关闭了小机器榨油坊,我们才开始食用菜籽油。那时买油要凭票,日子艰难,隔壁的娘一家十几口人,五个青壮劳力,娘做饭炒菜用铁勺爛菜,油就倒那么七八滴,油少汤多,盐和水哄饱了我们一代人。
四姐五姐上学时用的是自制的煤油灯,有玻璃瓶,铁盒,塑料瓶各种材质做的,煤油烧起来烟大,教师学生鼻孔成天是黑的,就跟白粉墙上撒了灰一样。班主任杜老师爱开玩笑,常常把五姐的油灯端到四姐的教室里,又把四姐的端给五姐,五姐往往抬起烟熏火燎的眼睛和黑鼻子窟窿,一脸地迷惑,放学后看见家里边四姐端回来的煤油灯她才明白过来,东西没丢。小学生,又不敢声张。五姐内向,就闹心。恰巧,大姐由教师升为该校校长,回来谈笑这事,俩娃心里阴影面积才消遁。我和哥上学,已经有了蜡烛,也不宽裕,过年,舅家送灯笼,一挂灯笼三根蜡。我们舍不得用,把蜡油倒在搽脸用的白雀翔铁盒里,放一根棉芯,上学早读和晚自习用。往往蜡油滴地到处都是,操控不当,手上还会烧起一串燎泡。
年后,和三姐学做事。我们做食用油的生意,和几位同行合伙我们一拉一大卡车油,放在门面摞起来,一面墙全是。有时饿了,手巧的姐会用量油器打半锅油,活好面再打几个鸡蛋,放锅里炸,炸出来的馓子、油饼、面叶。我们在昏黄的电灯泡下,当馍吃。吃油饼的美好生活覆盖了清贫少油日子的记忆,我们也彻底告别吃棉籽油。村里人也用油壶来灌油,自此再没有听见“生拔毛”油把谁又吃哈病。菜籽油,混合油取代棉花籽油,成了饭桌上的新宠!那时候马路上跑的大多是三轮车,也叫蹦蹦车。车烧柴油,同村的永利在路畔搭建一间石棉瓦棚,门口摆放油桶专售柴油。经常路过,看见有人拎着铁皮壶去买油,永利用木杆油枪将油抽出来,一下一下打,原理同压水井一样。桶里油多了好办,油少了就要不歇气地抽,动作慢,空气进去又得重来,抽啊抽,也只是打出一丁点儿。最后控油,控干净油桶,这需要体力大的人,把桶颠倒朝下,桶底放一个洋瓷盆子,往往要控大半天。到98年临潼先后建起了蓝天壳牌几个加油站,扩路变道,柴油销售滞销,永利的铺子就拆了。
年街道的柴油三轮明显少了,三轮和两轮摩托改成烧汽油了,小汽车面包车多了起来。我们跑出租车,每逢下午换班时间,加油站车排成一条河。临潼的加气站还常常断油,丈夫跑夜班,我们就去豁口加。走好长好长一段煤渣路,去寻一处隐蔽着的加气站。
现如今,超市货架上花生油、橄榄油、菜籽油、胡麻油等等琳琅满目。照明用电是节能灯。偶尔停电,也有手机缓解黑暗带来的焦虑不安。如今,凡是有路的地方就有加油气站,临潼大大小小十多个加油站,光迎宾大道几里路就三个,加油气就是分分钟的事。等年地铁一通,去西安也就十分钟。站在高速公路王坡大桥上,宽阔敞亮的八车道横贯东西,十几米长的大挂车载着几排排刚出厂的大大小小的轿车风驰电掣地驰过。我们村家家有小车有的人一家甚至几辆车,有车路要好,通往天南海北的村村通、高速公路、高架桥、地铁、高铁、游艇甚至私人飞机,连接起世界上大大小小角落的人们。
年出现新能源汽车,并逐年增加。汽油在未来的世界有可能被替代,物质的追求无有穷尽。我们的生活也日益富足,物质生活的富足,有时候不免会怀念点蜡烛上学的时光。有幸年参加传统文化学习,夜幕降临,在一片空地上,用一盏盏酥油灯拼凑成的,或莲花瓣,或祈福图形,或敬畏生命的大字。点燃手里的灯,举过头顶,每个人被一种神圣和庄严,纯洁与肃穆的光摄住,我们即刻沐浴在光明中,开启了心灵之灯,智慧之旅!国家兴盛,苍生有福。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滋润着千家万户。命运共同体,我们携手共筑,同圆中国梦,走向新征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4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