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机枪发展史丨第三弹
57式重机枪是仿自苏式SGM中型机枪,该枪与年设计定型开始量产,原计划是取代53式重型机枪并开始在队伍中大量列装。
相比起53式重型机枪,此机枪最大的变化是机动方式,继承自SGM机枪的框式轮架对之前53式机枪的机动性和架枪的人机功效都有很大优化。
不过由于早期的资源紧缺,在之间的几年里53式重型机枪还是占着很大的比重,直至被67式轻重两用机枪取代。
(一)自动方式枪机闭锁与性能:该枪采用自动方式是和53式重型机枪一样的导气管式,枪机闭锁使用的是偏移式闭锁机构。使用53式7.62*54毫米枪弹,射程M实际射速可达发/分,使用的弹链箱可以容纳发备弹。
(二)射击方式:57式在射击时有两种方式分别是短点射以及连发射。
这里解释一下,机枪战场上的作用是压制火力以及掩护步兵,而战场上行动是不会一窝蜂的,一般都是几人成组(战斗小组),所以点射是机枪必备。
(三)框式轮架:57式的枪架和SGM一样都改成了框型轮架,上上篇我说的三脚架是在年改的,还反向出口回了毛子。
(四)枪管:57式的枪管比53式长2毫米,且外部有纵向散热槽、长管消焰器等。
纵向散热槽可以减轻部分重量,从本来的44Kg减重到38Kg,还可以增强散热,但会对枪管强度有一些影响。喇叭型长管消焰器,已及改动的框型轮架,加上短点射的射击方式,在战场上的57式并不会那么显眼。
58式的原型RP-46机枪是在战时诞生的,起初是为了对标德军的MG系列机枪,经多次设计定型与年开始量产年列装部队。
不过这时候已经是战后了,它的地位就变得很尴尬,近有多款机枪可以和它扳手腕远有PK系列正在设计(PK61年服役)。所以大部分的RP-46被送给友邦,我国就是其中之一。
我国设计师德到图纸后对其进行仿制,最终于年设计定型量产。
(一)自动原理枪机闭锁与性能:自动原理还是导气管式,闭锁用的卡铁撑开式(闭锁片式)。
在性能方面58式全枪重12.9Kg,战斗射速发/分,弹箱载弹量发,有效射程对地米对空是米,也就是说基本一分钟就可以清空备弹,火力强大。
(二)枪管:我们先看整体的枪管结构,观察下图可以看到58式机枪使用的是短枪管、喇叭型消焰器、并且带有扳手槽(长方形孔洞)。
特意说一下这枪没有散热槽,后面那几个孔不是,那是避免大量8气体进入活塞的。
其喇叭型的消焰器主要原理是将膛口涌出的燃气在消焰器内充分燃烧、膨胀,从而降低出口处的高温高压,还能减少燃气与外界氧气混合燃烧的程度从而达到消焰效果(消除初次焰、中间焰、二次焰)。
顺便介绍一下枪管膛口焰的形成;其中的初次焰可以理解为内部燃气在枪口的继续燃烧,中间焰理解为枪管的冲击波压缩高温高压产生的火焰,二次焰为燃气在外部和氧气的混合燃烧。
另一个扳手槽的作用是快速取下枪管也就是快拆枪管的,在那个年代这个理念还是很普遍的,这个在55式上也有。
来到枪管的内部,可以看到类似上图的结构(为什么是类似呢?因为没这么多条),58式一共设计了四条膛线也叫“来复线”。其主要作用是让在燃气推力下前进的子弹被迫旋转,从而使子弹边旋转边前进。
这个子弹的旋转并不是为了什么伤害更高之类的,是为了让射线稳定,涉及到另一个“进动”原理(可以了解一下进动现象),可以用陀螺理解一下。
(三)枪身:关于枪身也有许多特殊的设计,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整体的图解。
可以看到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前端的两脚架、枪托的可调式肩板,在枪托部分有几个小设计下面讲,在枪身右侧的上弹口还有块防尘板。
关于枪托的部分的小设计,其一是翻转枪托下方藏匿的油壶,其二是枪托的内部空间,打开枪托盖内部携带着油壶的配件盒,里面包括小扳手(这个是拆枪管的)、油刷、开壶器。
油壶擦枪用的!下图是右侧的进弹口防尘盖,平时都关着的。
(四)瞄准体系:58式的瞄准体系采用半包围结构的立柱式准心,这种半包围式的多在早期我国的武器上见到,目的大概和准心透光孔一样。
另一边的照门采用的是开放式凹槽照门,这种准心那个时期都差不多这种,但照门说实话不咋样。
下图的弧形表尺也被称为卧式表尺,通过拖动中间的游标来使用,也是那时候挺常见的设计。
这两把暂时都没找到什么服役资料
本文待续!
考虑到太长并不会有很好的阅读体验,以下的先欠着,这几天等我找到资料了会更新出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