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区饮食和居住的民俗文化品诗赏词

青海是一个多民族地区,辽阔、神秘的高原大地上世代生息繁衍着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二十多个民族。古朴壮丽的大自然塑造了青海各族人民宽厚、勤劳而又豪放的性格,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青海各族人民创造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自己的现实与梦想,形成并保持了独特的、丰富多彩的风情和习俗。了解他们的民俗,对每一个读者来说,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

一、饮食文化

01糌粑酥油茶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藏族人一日三餐都有糌粑。糌粑,名子听起来新鲜,实际上就是用青稞麦炒熟、磨细、不过筛的一种面食。

吃糌粑时,碗里放上一些酥油,冲入茶水,添上糌粑,用手搅拌。拌时,先用中指将糌粑向碗底轻捣,以免茶水溢出碗外;然后转动着碗,并用手指紧贴碗边把糌粑压入茶水中;待糌粑、茶水和酥油拌匀,能用手捏成团,就可以进食了。食时用手不断在碗里搅捏,揉合成团,用手往嘴里送。藏族群众吃糌粑一般不用筷子,只用手抓。

02焜锅

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

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

03狗浇尿

乍一看,这个名字还真能吓人一跳,相信许多人无论如何也不会将这个名字和食物联系起来。可是在青海,这种用菜籽油烙的薄饼,却是一种家喻户晓的美味小吃。

“狗浇尿”这个名字的来历,据说和从前烙饼的方式有关,过去青海人家厨房里的灶台都很高,女人烙饼的时候要一遍一遍用装着清油的陶制小茶壶往饼上浇油,由于灶台高,女人们身子前倾,一条腿便不由自主跷起来,加之油壶里倒出的清油也是细细的一股,那个样子看上去犹如狗撒尿一般,于是,青海人便将这种好看又好吃的油饼称之为“狗浇尿”了。

二、穿着居住文化

01独具风格的穿戴

青海回族的衣着穿戴,具有独特风格。过去,回族男子一般容穿圆领对襟衣服,下着大档裤。但由于季节不同,衣料和款式亦不尽一致。夏装大多为“白汗榻青夹夹”,即内穿白布圆领对襟衫衣,外套黑布坎肩。

回族的男人,一般头戴回回帽,从颜色上看,有无沿小白帽、小黑帽,大多数喜欢戴白帽。回族男女都喜好穿青坎肩。回族妇女的衣着打扮也很讲究。一般都头戴白色圆撮口帽,搭盖头。

在青海藏区,父母们在姑娘长到15岁以前要举办成人礼,父母为孩子置办漂亮的服饰,并专门请手艺高超的妇女为她梳辫子,将童年的发辫改成辫套,再戴上漂亮的头饰“达合尼”,亲友们则轮流上门表示庆贺。

青海的藏族妇女多蓄及腰以下的长发,并梳理成长辫。因此,这些地区的发饰又被称作“发套”、“辫套”、“辫筒”等等,其功用既可以护发,又作为装饰。藏族妇女的辫套为细长方形的装饰袋,大多选用布或花色绸缎制作。辫套上绣着各式的花纹图案,缀有大小不一、数目不等的各种银牌、银盾、银币、珊瑚、玛瑙、贝壳等等。辫套的风格各异,一般说来年轻人的雍容华丽,老年人的凝重古朴。妇女佩戴时一般将其成对垂于身后,也有少数地区妇女置于胸前。

藏族是个英勇善战的民族,在松赞干布时期,吐蕃文化得到迅速的发展,其服饰文化亦日渐丰富多彩。吐蕃时期,对于在战争中立功的勇士,人们便会将虎皮、豹皮敬献给英雄,搭在他们的脖颈处,久而久之,便演化成藏袍衣领处的虎皮、豹皮纹饰。

02游牧与农耕双重文化影响下的居住风格

青海藏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游牧业经济在藏族整个经济生活中占支配地位,农业在河谷地区有一定的发展。南部藏区牧民向以游牧为主,东部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产生了独特的居住文化。

以前由于青海藏族各部族之间经常因为各种纠纷,以及青海复杂的人文自然环境,使得青海藏族建筑有很强的防卫性格,形成了藏式建筑的基本特点:坚固稳定,高墙小窗富于防御性,外部简洁而内部富于装饰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2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