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绘画的基本原则ldquo肥盖瘦

安卓开发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ommoo.com/news/20211008/115941.html

欧洲绘画的基本原则——“肥盖瘦”

潘世勋

在今天美术院校的课堂里,学生可以学到很多油画艺术表现的技巧与常用的制作技术,但却可能从未听说过“肥盖瘦”这句话。其实这个关乎油彩化学特性且至关重要的经验之谈,早在17世纪鲁本斯时代就被总结出来了,成为古代绘画大师严格遵守的工艺诀窍和画坊中向艺徒传授入门技术的三字真言。只是到了19世纪之后,有了工厂生产的现成颜色与现成媒介供应,大多数画家不再关心材料本身的品质与性能,这句话才逐渐被忽视,只在一些最专门的技法书籍中还被提及。中国十年前出版的一部译作中,也有叙述这一原则的文字,但有的段落却被颠倒错译成“瘦盖肥”的意思。这就不仅仅是忽视,而是全然不解了。

潘世勋《甘德牧牛人》亚麻布丹培拉油彩xcm年

正确理解“肥盖瘦”这句话的含义和重要性,首先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油的化学和物理特征的常识。油脂包括不干性油(如各种滑润油)、半干性油(如动物脂肪油)和可以在空气中通过氧化而自然干燥的干性油三类,前两类不适合做绘画媒介。以前在绘画作坊中和后来在工厂里预制油画颜料,以及画家绘画时在调色板上调和颜色,都是使用干燥性油脂并辅助以挥发性油料。适用于绘画的干性油有许多种,但用得最多的即是亚麻籽油,挥发性油则主要是松节油,近代也有画家选用溶剂汽油。所谓“肥”即是指调和后含油脂量比较高的颜料,反之即称为“瘦”。松节油和其他挥发性油虽也习惯叫油,但并不属于油脂,它们在颜色中只临时起稀释作用。因此,纯粹用干性油调制的颜料就是“肥”的颜料,而不含或少含亚麻籽油等干性油成分的颜料,就是“瘦”的颜料,单纯用松节油调成的颜料当然就是最“瘦”的颜料。对于油画依托材料的底层涂料也是一样,纯用胶类做成的涂底就属于“瘦”的底子,油性涂底就是较“肥”的底子,而用半油半胶性涂料制成的所谓丹培拉涂底就是半肥半瘦的了。当然这只是简单的说法,由于不同种颜料和涂料的吸油性存在极大的差异,如用锌白粉制成油画颜料需要14%~40%的油分,而象牙黑粉则需要80%~%的油分,反过来说,如以同等比例的油来调和它们,一种就会很“肥”,一种则会很“瘦”。可见这里所说的“肥”与“瘦”都是相对的概念,但画家在调制颜料和作画过程中,完全可以根据视觉经验来判断。

张元《红荷湿地》之二丹培拉油彩综合材料65×65cm

古代画家在他们长期绘画实践中发现,“肥”的颜色可以涂在已干的“瘦”的颜色层上面,而“瘦”的颜色绝不能涂在“肥”的颜色层上面。假如违背这一原则,不但画面会马上变得黯然无光,以后还不可避免地要出现开裂和色层脱落。这主要是因为油性颜料只能在有吸收性的基底上方能坚固地生根,“肥”的基底对于比它“瘦”的颜料,不但已不具备可以依附的吸收性,而且还要从新涂层里吸走一部分油分,使“瘦”的颜色层变得更“瘦”,从而失去对颜料颗粒的捆绑能力,时间长了则可能导致局部甚至整片颜色脱落下来,造成画面严重的损坏。

古代油画主要是使用间接画法,作画要经过多层次的提白与罩染,最后才达到造型完美。在这反复塑造的过程中,画家懂不懂“肥盖瘦”原则尤显重要。今天的画家大多使用直接画法画油画,但仍然需要掌握这一原则。人们一般都知道画油画的步骤,要先用松节油稀释颜色来起稿子,但未必知道这个约定俗成的落幅方法,原是承袭古典多层画法经验而来,最早也是根据“肥盖瘦”原则而制定的。我曾在一个进修班中,见到一位年青学员起稿时,他的油壶中没有了松节油,便倒进用亚麻籽油做成的调色油来代替,结果下一个色层怎么画怎么吸油,以后的步骤几乎难以继续。他很为当时的无计可施而苦恼,但尚未意识到如此画完便后患无穷。由于他一开始就将颜色层“肥”到了头,再也调不出更“肥”的颜料可以牢固地涂在它的上面,几年后能存留在画布上的,可能只有最初的几笔。

曹吉冈《山影》×cm木板坦培拉年

“肥盖瘦”的原则,不仅适用绘画的上下色层,也同样适用于底层颜色与基础的画底涂料之间的关系上。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很多中国画家习惯使用一种用亚麻籽油调锌白为最后涂层的画布和画纸,如果其画风是开始落幅即用色浓厚则情况尚好,如用过多松节油稀释颜料在上面起稿,今天就要出现色层脱落的情况,其典型症状是损坏处直接露出画布涂层。当然还有人用白色调和漆或用清漆调立德粉来刷画布,问题就要更加严重。另外,在旧油画上画新的油画也容易犯违背“肥盖瘦”原则的错误。旧油画虽然早已干透了,但仍保持着“肥”的不吸收的表层。因此,最好不用旧画来重画。一定要在上面画的话,则事先要用刮刀刮掉旧画上的厚颜色,再用砂纸打磨过,重新形成粗糙而有吸收性的表面,画时要省去用松节油起稿的步骤,一开始就直接用肥厚的颜色画,并趁湿一次完成,其结果可能会好些,但这终究不是保险的做法。

党朝阳《蓝与黑》系列之六综合材料X年

古代画家运用“肥盖瘦”原则,也有一个具体措施,就是在作画的不同阶段中,随时调整油壶中调色油的成分,开头松节油含量大些,以后逐渐增加亚麻籽油的含量,画最后一层才用纯亚麻籽油来调颜色,这种办法比较容易掌握。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古代画家用油,总的来说是比较少的。鲁本斯告诫弟子说:“油是敌人”,用意在于能少用油尽量少用油,对油有所控制才容易继续下一步骤。另外,古代画家的绘画媒介中通常还要混入树脂成分,也是为了尽量降低媒介中干性油的比重。进行罩染过程中如果发现油用多了,色层过度光亮,他们就随时用手掌擦掉一部分油来“减肥”。一直画到完成层,依然要保持画面处于不太“肥”的状态。要等到经过一段时间,上下所有色层都自然干燥之后,才利用最后的上光层把画面调整到理想的光泽程度。

今天我们使用直接法画油画,绘制程序已大为简化,没有古典画法那么多的反复提白与罩染步骤,但基本原则还是相同的。特别是画大幅长期画作时,“肥盖瘦”的经验依然是保证画家创作意图顺利实现和画作有较长寿命的不二法门。

各位油画家,千万不要小瞧了“肥盖瘦”这三个字啊!

部分作品选登

宋学智《相似的灵魂》丙烯xcm

冯劲草《痕迹》综合材料Xcm

李学峰《吉祥蒙古系列》油彩丹坦拉xcm

夏理斌《山垠》丹培拉x80cm年

曲鸽《印痕》综合材料×cm年

王树琴《残碑系列》丹培拉综合材料X

贾善国《道法自然系列之六》75x75cm年

陈艳麒《物质定律之五》综合材料60X80

孙肖嘉《空山新雨后》综合材料X

林海《灵境天成》50x45cm年

刘梅《绪语三》综合材料X

杜飞辰《静物》板上综合材料x80cm

王宽《甲骨文》石膏丙烯综合材料60X60

李刚《心声》综合材料60X80

张明亮《山·语》丹培拉综合材料50cmx60cm年

杨正勇《有色底》x75cm色粉、胶年

哈森《青花》色粉、丙烯、胶75xcm年

李响《有色底》板上有色底40x58cm年

黎炬《无题》80×cm综合材料年

胡春颖《荡漾》综合材料80X

苏醒《无题》综合材料80X

赵玉强《破裂》41.5×24cm综合材料年

徐公才《夜宴》拓印40X50

陈明辉《风化》拓印40X40

肖颖《古城》拓印40X40

王华晨《古城》拓印40X40

胡宝丹《马车》拓印40X40

许英特《迎》拓印40X40

全国巡展威海站

主办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

威海半岛美术馆

承办

威海半岛艺术空间

中央美术学院材料艺术工作室

展期时间

威海半岛美术馆:年6月5日~6月19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74.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