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记忆里的灯,最难忘的是那一个豫记

北京扁平疣专治医院 http://m.39.net/news/a_8605173.html
照明对于我们来说早已是司空见惯,再正常不过的了。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在万家灯火的映衬下处处五彩缤纷,亮如白昼,使人们的生活因此显得更加有声有色,其乐无穷。然而此情此景,你可曾想到在过去,尤其是在那还没有电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实现照明,或者说是如何解决照明问题的呢?武国珍

撰文西瓜

版式01煤油灯点燃着童年的贫困与无奈▼吃过晚饭,直到实在是看不见了,母亲才拿起火柴将煤油灯点着。这是那种老式的煤油灯,一个胳膊粗细的玻璃瓶,用铁皮做一个铅笔粗细的圆管,将粗棉线穿进铁皮管作灯捻,底部留出一截。瓶盖子中间打个圆孔将穿有灯捻的铁皮管从圆孔插入已倒入煤油的瓶子里,待灯捻浸入油后点着即可。煤油又称火油、火水,无色透明,既不是汽油也非柴油,当然更不是植物油了。闻起来有介于汽油与柴油之间的气味,是一种通过对石油进行分馏后获得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合物。当然这些都是后来才知道的。这种油易挥发,所以得用有盖子的瓶子做煤油灯,而且盖子得拧紧,否则瓶里的油没等你点完就挥发掉了。因为这种油当时中国还没有生产,全是进口而来的,所以就成为洋油。而且在当时这种油属紧俏货,贵且不好买。记得在当时,除了有必须要做的事外,母亲是很少点灯的,即便是点了,那灯头也被母亲拨得很小很小,小到仅有一点微弱之光,有一个成语叫青灯如豆很能形容当时的状况。生活困难,子女又多,母亲不得不从各个方面能节省多少是多少。在当时的河南许昌农村,甚至是城市,夜晚照明大都用的是这种煤油灯,只不过大小形状不同而已。那时的学校二三年级就有晚自习了,但那时的晚自习不像现在有现代化的照明设备,而是人手一个煤油灯。吃过晚饭,各自小心用手端着煤油灯就去学校了。为什么是端着呢,是怕瓶里的煤油不小心给弄洒了。那时的学校大都在大队部院里,我们的学校离我家有二里多路,端着灯走到学校夏天还可以,冬天就受罪了,往往走到学校端灯的手早已冻得麻木失去了知觉,要好长时间才缓过来。后来母亲将煤油灯绑上根绳子,让我用手提着走,这样感觉就好多了。由于煤油灯燃烧时会冒黑烟,加之一个班级有几十盏煤油灯同时燃烧,到放学时每个人的鼻孔里都是黑乎乎的,甚至连嗓子眼里也吸入许多黑色物质,吐出的痰皆是黑色的。02电石灯与汽灯诉说着儿时记忆中的尴尬▼随后不久出现了电石灯,在当时我们都叫它电池灯。就知道它能发光,至于是什么原理根本就不明白,到后来才逐渐明白是怎么回事。所谓电石灯,就是利用电石与水反应成乙块,点燃后会燃烧发光。简单地说就是用生铁铸成一个容器,有一个阀门和一个细管状的灯孔,将电石装进容器里加入水密封好,打开阀门点燃灯孔就会发出明亮的光。电光灯这种灯最初只是村里所谓有钱人才能用的起,作为大队干部的父亲也弄了一个,点起来确实比煤油灯要好上很多倍。但由于这种灯点起来有很浓很怪的味道,人吸入量多会危害身体,所以没多长时间就被淘汰了。同时期出现的还有一种叫做汽灯的。汽灯跟马灯的形状相似,同样也是燃烧汽油,只不过在底座上多了一个打气装置。老式汽灯汽灯没有灯芯,只是在灯嘴处安了一个用石棉做的纱罩,再在灯的上部配上一个像草帽一样的遮光罩。使用时先往底座油壶里打满气使之产生压力,在压力的作用下汽油从油壶上方的灯嘴处喷出,点燃灯嘴上的纱罩,在汽化燃烧的作用下发出的光白晃晃、亮通通的。这种灯只能适合于大的场合,记得那时我所在的村,村大队晚上开会以及有说书唱曲、耍把戏的就大都点这种灯,我们学校之后上晚自习也用上了这种灯。由于这种灯点的时间长了半路上还要频繁打气,再加之纱罩很容易烧坏,坏了换起来很麻烦,而且缺乏备用纱罩,所以活动常常是无奈中途结束。我们的晚自习也时不时因此提前下课,所以后来这种汽灯也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寿终正寝。说起灯,也就不能忽略了至今还在使用的蜡烛。蜡烛以其使用简单方便,一点就着,一吹就灭,且不用加油,不用打气,也不用担心像电石灯那样有臭烘烘的“瓦斯”味而沿用至今。但在过去农村蜡烛属于奢侈品,只是偶尔点点应急,不是一般人家可以尽情尽兴使用的。03萝卜灯点亮着儿时的刻骨铭心▼在我所知道的所有称之为“灯”的,有一种灯是最让我刻骨铭心,终身难忘,那就是萝卜灯。这里我要说的萝卜灯并非你想象中的那些做工考究、装饰华丽、养眼的萝卜灯。而是那种制作再简单不过的真正意义上的只是稍作加工而成的萝卜灯。这种萝卜灯虽然可以照明,但却不作为居家生活之用,而是作为特殊时期的特殊产物且特殊使用。成人胳膊粗细的萝卜,通常是白萝卜,截成长五公分左右的段,切面的一端挖一个槽,将凝固的猪油放进槽里,不能太多,多了油一化就会往外溢,然后用粗棉线做成灯捻。有时为防止灯捻倒伏,要在灯中间穿一根木棍。萝卜灯既然可以照明却不作为居家生活之用,那它干什么用呢?任何事物既然存在自然就有其存在的意义。我们知道,正月十五闹花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我们这叫灯节。到了这一节日,家家张灯结彩,处处洋溢着欢乐、喜庆、祥和的气氛。舞狮子、逛庙会,各地都有着不同的风俗。在河南许昌,要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连续三天的晚上点灯。在过去,家庭稍微富裕一点以及所谓有地位的人家,就有条件弄一些花灯笼什么的。而一般的人家就用萝卜做成萝卜灯来替代花灯,点着后用手端着或者拴上绳子提着上街。我们家子女多,所以母亲每年都要做好几个这样的灯。萝卜灯用猪油做燃料,猪油在当时农村家庭可以说是最主贵、最难得的东西,平时连做饭都舍不得多放的。所以我的母亲当然也包括其他母亲,总是在我们提着萝卜灯出去不大一会儿就喊我们回家,因为玩的时间长了就会多烧掉一点猪油。记得有一年的灯节,母亲同样给我们几个子女每人做了一个萝卜灯。那天晚上,当我端着萝卜灯准备上街的时候,意外发现在我手中的萝卜灯的上端边缘处有一点如同玫瑰花瓣一样的红色,这一点红在萝卜的白色衬托下显得格外好看。这是不是母亲有意而为之我并没在意,只是觉得有这一点红色比以往的萝卜灯好看多了,还在街上可劲的炫耀了一番,博得了许多羡慕的眼光。直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母亲在做灯时手不小心被刀划伤了,那如同玫瑰花瓣的一点红分明是母亲指头上流出的鲜血呀…(图片来自网络)来源:豫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596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