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看到孩子进步就请家长先告别随意批评孩
看到孩子犯错的时候家长总是很紧张,如今很多家长都懂得不要随意斥责孩子,但能做到的又有几个呢?今天就具体个案进行分析,相信看完之后很快就会意识到这种错误带来的严重后果。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孩子的身心健康快速成长,而家长去学习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请先问自己这个问题。
把批评与教育混淆一谈是错误的认知
可能这里存在一个矛盾点,明明教育的范畴当中包含了批评,但为何我却坚持批评不能和教育混淆一谈呢?这个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来谈论。因为我几乎没有看见一位家长批评孩子的本质是为了孩子好,能有效帮助孩子规避与改进。
但凡我见到的都是清一色的在孩子身上去发泄家长自己的情绪,每次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总不忘带上自己的主观和情绪,这种前提下你会觉得把这种方式冠名为“批评”来教育孩子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
家长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对孩子的危害
都是成年人了,你以为我会相信你一句“我就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的鬼话吗?如果真的控制不了请跟你的领导也这样,跟你的客户也这样我也会敬佩你是个英雄,但只会对自己的孩子控制不住情绪又算什么呢?
点点曾经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本来点点是一个很活泼、好奇心很强的孩子。时隔几年再次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呈现出内向、孤僻、多疑、爱哭的性格。虽然我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是导致这样的结果的几种路径我已经大致看到。
点点母亲还没来得及教会他人生道理,就先展现给他人心的险恶。在我的一再追问以及事件还原下,点点母亲把过去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重新拼凑,当真相出现的时候她才恍然大悟自己犯下了多大么的过错。
点点三岁的时候,有一次点点的爸爸用油壶去给自行车点油,特别是父亲熟练的在油壶底部啪嗒啪嗒点的很有节奏感,于是点点觉得很好玩,父亲不用油壶的时候他就拿上到处啪嗒啪嗒,正当点点兴奋地想要告诉妈妈自己的新发现时候,却被妈妈严厉的斥责把油点的满家到处都是。
三岁的孩子确实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那种场景带来的心理变化我能理解。这种情况就好像我们做了一件自己很满意的作品,结果领导过来却过来很生气地指出一大堆问题最后毁掉了你的作品。
点点大概四岁的时候有一次因为好奇玩父亲的卷尺,卷尺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就算是成人如果使用不当也会给手开道口子,点点妈妈看到以后一把夺过了卷尺立即对点点劈头盖脸的斥责。
从那以后,点点母亲的情绪就像是被打开的潘多拉之盒,对于点点的教育越来越不够耐心,甚至可以说拿突如其来的训斥当成了教育。其实就算是成人,当心灵受到伤害时候通常不借助外力的话很难自愈。反观孩子,这种源自父母带来的创伤,只会阻碍一个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批评后的“关爱”有毒,不可取
当家长批评完孩子以后,看着孩子无助哭泣的样子,往往会选择买一些好吃的去安慰孩子。当时点点妈妈也是这么做的,有的时候看着孩子可怜心想买几块他爱吃的巧克力很快就过去了。
这种方法一开始会奏效,但是久而久之发现就算给他买了以后反而会让点点更加的生气,最后点点妈妈一气之下还打了点点。
很多家长就是欠缺这么一点换位思考能力,在职场中被打了一巴掌然后再胡乱给个甜枣吃的行为往往会遭到唾弃。既然明知道这种行为很虚伪,但是为什么非要用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呢?孩子本身心灵受到了创伤,虽然孩子还小但是也已经逐渐形成了“自我”的概念,在心灵伤痛没有抚平的时候,通过利用岂不是再次勾起了孩子痛楚?成人往往都会拒绝甜枣,孩子同样是独立个体,凭什么强迫孩子接受呢?
家长发泄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情绪又该朝哪去发泄呢?
家长为何不能包容孩子的情绪
又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家长对待孩子犯错往往可以采用包容的态度,但是却不能包容孩子发泄情绪的行为。
点点的母亲虽然被我拿出来当个案分析,但实际上她的行为代表了相当庞大的一个群体,很多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是如出一辙。对于无关痛痒细节格外的看重,而却把真正影响孩子未来身心健康的行为不以为然地一笑而过。
实际上这也说明了一个相当普遍的问题,就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缺乏最基本的平等性。孩子成了无条件接受检查和审判的对象,而家长则是可以凭借自己的心情随时、随地、随意修改“宪法”的“执法者”。就好比现实生活中家长评定一个孩子好坏会把孩子是否听话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听话的孩子是否也体现出了缺乏主见、自信的问题呢?
诚然批评是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还请不要因为曲解了教育的本质,除了批评之外,诸如理解、引导、关怀、陪伴不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吗?为何这个时候会选择无视这些真正需要家长真心付出的行为呢?只选择对自己有利无风险的项目,却让孩子独自承担更多,这样的教育还要继续下并且传承下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