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威风的歪把子,其实设计十分失败,连
“多鬼子,二百多伪军,再加上两挺歪把子。”“干!”经典抗日电影《小兵张嘎》中,外出侦查的罗金宝曾经这样对区队长报告。区队长喜出望外,一个“干”字将急于打败敌人、缴获武器的迫切心情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但是,片中提到的“歪把子”,是否真的能让八路军及民兵小队提起兴趣,其实还是个未知数。
“歪把子”,是日军“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外号。这是一种设计相当奇葩的枪械。作为轻机枪,它放弃了传统的弹夹供弹方式,而是采用弹斗供弹的方式。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这种枪都是日军的标准装备,也被我抗日军民缴获了不少。虽然此枪对于日军来说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实际上,它的性能之差,甚至连缺枪少弹的八路军都不爱用它。
一次大战结束后,马克沁重机枪的强大威力得到了欧美军方的肯定,因此掀起了一股武器自动化的风潮。但是马克沁等重机枪的重量太大,操作繁琐,缺乏便携性,因此不少国家都开始研制轻机枪。日本作为新兴的“军事强国”,自然不甘落于人后,也开始了自己轻机枪的研制。
但是,日本的自动化武器研制,一直受到自己自然资源匮乏的制约。他们缺少制造子弹所用的金属,所以只能尽量地在通用性上下功夫。日本军方要求自己的轻机枪要可以使用步枪的子弹,而且尽量使用现有的供弹方式,也就是5联装的子弹桥夹。这样在战场上,步兵和机枪手弹药通用,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浪费。
本着这一原则,大正十一式就没有采用最常用的独立弹夹供弹方式,而是设计了古怪的一个弹斗。上弹时,需要用特殊的压弹器将步枪子弹压到弹斗里,然后再进行射击。由于挂载弹斗,导致了传统的侧肩瞄准方式无法实现,所以日军设计人员才将枪托设计成了歪的,让机枪手可以采用直线瞄准的方式射击,这才有了“歪把子”这一外号。
不能否认,“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对日军来说,是零的突破,是军工的飞跃。可是它种种新奇的射击,虽然解决了通用性,但是却直接造成了这种机枪其他方面的诸多不足。
首先还是灰尘问题。由于歪把子的弹斗是开放设计的,没有弹夹,所以相当于把枪机暴露在自然环境中。日本是海洋性气候,空气湿润,灰尘少,所以在测试时,没有发现问题。可是一其他战场,灰尘就成了困扰枪支连续发射的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设计紧密的自动枪支结构中混入几粒灰尘,而灰尘又恰巧卡在了紧要之处,会出现什么问题?自然是连续射击问题。所以在战场上,歪把子经常卡弹。这对一支轻机枪,简直是致命的。战场上拼的就是射击的速度,一旦卡弹,几乎就等同于缴枪。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日军的设计人员还提供了一种特制的油壶,以备机枪手在卡弹时将油倒入弹斗,起到润滑的作用。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不得不说这是一招臭棋,黏稠的润滑油带进去的灰尘,比自然落入枪机的还要多。所以油壶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倒带来了更大的问题。而此类问题,直到歪把子退出历史舞台,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解决。
还有一个大毛病是枪管的发热问题。轻机枪由于射速高,枪管很容易发热。在经典的捷克式轻机枪和布仑式轻机枪上,可以通过更换枪管来解决问题。但是歪把子的枪管和枪机是连在一起的,无法更换,于是一旦枪管过热,就必须暂停射击,否则很容易炸膛。
在设计之初,工程师们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就用了一种改良的办法,在制作枪管时,铣出来一圈圈的散热片。这种设计初衷是为了解决散热问题,但是后来发现不但效果并不明显,还增加了制造是的难度,又增加了枪体的总体重量,得不偿失。
除了以上两个最重要的问题,歪把子还存在着射击位置过高、射击精度不高、容易走火等诸多问题。所以在战争中,连他们自己的军人都不爱用。在和中国军队的交锋中,国民党部队曾经缴获了大量的歪把子,但是却从来没见他们用过。毕竟他们普遍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在各方面都比歪把子优越一大截。就是我党领导的八路军正规部队,如果不是实在缺乏枪支了,也不会用歪把子。这和日军的另一种武器三八大盖步枪的境遇相去甚远。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来看,这种轻机枪的设计都可以说是失败的。
歪把子的失败,既有日本工业水平的制约,也有种种思想的制约。日本的自然资源匮乏,却偏偏要学其他列强的方式,想靠战争和掠夺发家,那设计武器时就必须要考虑一些其他国家不会考虑的问题,比如弹药的消耗和成效比,以及弹药的通用性。正是这些条件,让歪把子变得不伦不类。而战争失败后,日本潜心于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反倒获得了比战争更丰厚的回报。可见,侵略和抢夺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和平发展才是硬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3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