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6种灯具,你能见过5种用过

北京治疗皮肤病好医院 http://news.39.net/ylzx/bjzkhbzy/

现在,即便是农村,也用上了各种各样的现代灯具,五光十色,煞是好看。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电的农村比较少,就连比较原始的白炽灯也没有,很多农村连电也没有,更别说用电灯了。那他们都用什么照明呢?今天和各位朋友一起分享六七十年代农村使用的6种灯具。

一、六七十年代的路灯

上图是我国农村六七十年代的路灯。它主要由灯泡和反光灯盘两部分组成。

灯泡还是白炽灯,发出的光红里带白,不是很亮,而且刺眼,早已在00年代就已经被淘汰了。反光灯盘是涂着白漆的凹形铁盘和弯曲的把组成,可以固定在墙上和电线杆子上。

记得小时候老家村里有个硫磺厂,厂部路口有个很高的电线杆,电线杆上就安装着这样一个路灯。有一天拿着弹弓玩,看到电线杆子上的路灯,就用弹弓瞄准电灯泡射去。

本想试试自己的技术,只听“啪”的一声,路灯灯泡被打个粉碎。当时吓坏了,看看四下里没人,就撒腿跑了。

二、六七十年代生产队使用的马灯

上图是五六七十年代,农村仓库和饲养员常用的灯具,叫“马灯”。之所以叫“马灯”,是因为马灯是清末民初从美国传入我国的。马灯是美国西部马仔放置在马鞍侧面的,所以称作马灯。

马灯是上世纪中国农村普遍使用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为灯油,再配一根棉线做的灯芯,因为在室外使用,为防止被风吹灭,所以外面罩上玻璃罩子。

在灯芯的下面,安装了一个可以调节灯芯大小,灯光明暗的机关,可以调节灯的亮度。

三、农村孩子上晚自习自制的煤油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农村没有电,也用不上电灯,家里使用的大都是自制的煤油灯。

那时候,农村初中是要上晚自习的,因为没有电,学生上晚自习都是自制的小煤油灯。

找个用完的墨水瓶子,再在家里用铁片卷一个中间空的管子,再剪一个和瓶子口差不多的圆铁片,中间凿一个孔,把空铁片管子插进圆铁片(固定管子),在铁管子里插一节可以吸油的棉灯芯,瓶子里倒上煤油,就是一个简易的煤油灯。

这种煤油灯不仅光线弱,损害眼睛,而且烟味很大,熏眼睛。但那时候就是这种条件,孩子们学习依然非常用功。

四、农村学校老师备课批作业用的罩子灯

带玻璃罩子的煤油灯,性质和自制煤油灯一样,只是有专门制作的厂家。

它的下面是一个高度适中的灯台,灯台的作用一是做灯台,二是盛煤油。这个煤油灯与马灯一样,也有一个调节灯芯大小的装置,正方向拧一下灯芯就大,光线就强,灯就亮,反方向拧一下,灯芯就小,灯光就暗。

除此以外,它还有一个和马灯差不多的玻璃灯罩,只是玻璃灯罩上面开着,烧不完的烟从灯罩上面冒出,避免熏人的脸和眼睛,也防止被风吹灭。

一般家庭用不起,孩子上学也用不起,只有老师备课批作业才可以用。

五、六七十年代农村煤矿使用的电石灯

上图是五六十年代使用的电石灯。电石灯构造也很简单,下部装电石,上部装水,中间腰部有一根伸出的铁嘴。

电石的化学名称叫碳化钙,外表是呈灰色、棕黄色、黑色或褐色的块状固体物质,它与水反应可以生成能够燃烧发光的气体乙炔,从电石灯伸出的铁嘴中冒出,用火柴点着,就可以照明。只是乙炔有一种刺鼻的臭味,比较难闻。

我老家六十年代就有硫磺矿,工人们下矿使用的就是电石灯,点着后,可以固定在工人的安全帽上,不耽误干活。

六、六七十年代农村开会、演戏使用的汽灯

上图是六七十年代农村使用的一种灯具,叫汽灯。它是利用点着后本身发出的热量,将煤油变成蒸气,再降蒸汽喷射在炽热的纱罩上,可以发出白亮的光。

汽灯和马灯在外表上有点相似,但工作原理和效果相差很大。

马灯只用煤油,发出的光是红色的,不是很亮,而汽灯除了使用煤油外,还需要往底座的油壶里打气,产生一定压力,使煤油从灯嘴中喷出,喷在罩在灯嘴上用蓖麻纤维或石棉做的网套上,就会发出白炽的光,特别亮,一盏汽灯可以把周围十几米远的地方照亮。所以,一般是村里演戏、生产队开会时才使用汽灯。

总之,以上六件老物件都是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农村使用的各种灯具,现在已经成了都成了文物。不知道您见过几种,用过几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00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