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办法让新村之美常留乡间四川农村日
垃圾分类收集点。
□刘盈汐特约通讯员洪刚文/图
“亲不够的故乡土,恋不够的家乡水,我要用真情和汗水,把你变成地也肥呀水也美呀……”一曲《我热恋的故乡》,唱出了如今绵阳涪城区石洞乡戴家林村村民的心声。近日,笔者走进戴家林村了解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该村探索出一套“民议、民筹、民管、民评”的“四民”环境整治模式,激发出群众治理环境的内生动力,让村民成为环境治理的投入者、参与者和受益者,在扮靓村貌的同时,潜移默化提升着村民们的卫生习惯和环保意识,让新村之美常留乡间。
村子美了心情好了
曾经长满杂草的乡村马路,现在山花烂漫;曾经堆满柴火的农家小院,如今干净整洁;曾经随手丢弃垃圾的村民,如今时常拎着大袋小包赶往垃圾分类收集点……这是1月3日,笔者走进戴家林村时见到的场景。
走进村委会,笔者见到这里设置了一个再生资源回收站,约20平方米的空间里,高高垒集着编织袋、纸箱、油壶、酒瓶等各类可回收物品。“全村垃圾都在这里了,一年回收10多吨;厨余垃圾百姓家里自然消化。”在这里值守的志愿者米昌旭介绍,可回收垃圾在这里可以积分、换物品,随意丢弃、焚烧垃圾的现象没有了。
“四民”模式办大事
戴家林村地处石洞乡、吴家镇、杨家镇交汇处,木龙河穿村而过,是传统的生猪养殖村。戴家林村委会主任谢莉介绍,近年来,全村在推进基层党建“3+2”书记项目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的引领作用,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以农民自己动手能干、易实施、易见效的垃圾治理、村庄清洁作为切入点,引导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少花钱或花小钱办大事、办好事,探索出“民议、民筹、民管、民评”模式。
民议,即通过村民院落会、群众大会等,讨论、表决并通过环境保洁、费用收取、垃圾分类、堆肥利用等问题。民筹,即全村群众按照1元/人·月的标准收取垃圾费,用于生活垃圾治理;临时自筹资金,美化提升村貌。民管,即村民人人参与,执行分段保洁制度、村民门前三包制度、垃圾回收积分兑换制度、评比激励制度、监督检查制度、党员义务活动制度等。民评,即在每季度和年终,开展优秀卫生户、环境治理优美户、村组环境卫生先进评比等活动。“目前这种模式得到了全村村民的拥护,执行得非常好,村貌提升进入了持续、良性发展状态。”谢莉对该模式进行了总结,民议引导着村民当家作主,自己的事情自己决定、自己干;民筹不仅解决了环境整治的资金缺口问题,还有效增强了群众对环境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2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