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发弹板供弹弹壳自回收,让人看不懂的
狗子我经常说二战时期意大利和日本这两轴心国的机枪科技点都被德国人抢走了,所以设计出来的机枪都特非主流,日本的歪把子和鸡脖子这类非常有“特色”的机枪大家都看腻了,所以这篇和大家聊聊二战时期意大利的机枪,布瑞达37。
布瑞达37是一挺导气式自动原理、枪机偏移式闭锁的重机枪。严格来说它应该属于当时的中型机枪,定位类似美军勃朗宁M或者毛子的郭刘诺夫SG43。属于团一级下属机枪连的配置。
布瑞达37相对自家其他轻武器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发射的是8x59mm弹,而非当时意大利最主流的6.5x52mm弹。原因也很简单,一战时期意大利人觉得6.5mm口径在远距离的存能不足,尤其是重机枪使用6.5mm弹的有效射程太差,对付装甲车时的侵彻力也不够,因此他们从20年代就开始试验7-8mm左右的大装药步枪弹。只是意大利的效率你懂的,等到年,8x59mm弹才问世,而布瑞达M37则是到年才装备
也不知道为什么,意大利和日本人的机枪供弹具总是很奇特。歪把子的弹斗就不谈了,一战时期意大利菲亚特型重机枪上的那个蜂巢式供弹箱更是让人摸不到头脑。
相比之下,布瑞达37用的保弹板看起来倒显得比较正常了。
这保弹板20发容量,而且整个板子看起来做工也挺复杂的,不知道为啥意大利人非得用这个,20发的弹匣它不香么?
有人会说它的火力持续性会不会有问题?
这个倒不至于,如果副射手从左侧不间断供弹,那么机枪的火力是不会停的,只是得有两个兄贵在边上伺候着。
不过这并不是这把枪最值得吐槽的地方,布瑞达37的弹壳回收设计才是真沙雕,下图是保弹板出口。打完之后弹壳还是齐齐整整的排列在保弹板里头,真应该给二战意大利颁一个环保奖。设计师的思路比现在那个瑞典女孩高明多了(狗头)
当然,要把空弹壳从弹膛拉出来塞回保弹板里头肯定会浪费掉一定自动机的能量。因此这把机枪的射速也不高,只有发/分
但这个发/分也是有意为之,毕竟气冷重机枪为了保证火力持续性,减速是正常操作。只不过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已经不流行机枪固定点长时间火力输出。
我也不知道为啥,从哈奇开斯到日本92式再到意大利早先的保弹板+导气式机枪都没有预抽壳设计,所以为了避免抽断壳之类的故障,他们都得用各种方式给子弹上油(一般是供弹口有油壶自润),而布瑞达37倒是给设计了一个预抽壳凸轮,也算是功德圆满。
总体来说,布瑞达37虽然很奇葩,但是效用还不错。长活塞导气+枪机偏移闭锁本身就是非常成熟可靠的设计,而且不用油润之后,也避免了沙尘沾在子弹和机匣内导致故障的幺蛾子,因此各国对其评价还是正面的,意大利反水之后,德军占领兵工厂之后也继续生产过一段时间。
最后谈个关于布瑞达37的沙雕段子:
前边不是说了意大利人当时考虑到对付装甲车辆,因此用了8x59mm大装药步枪弹么?这批弹的穿甲能力马马虎虎,米内垂直穿深大约11mm。但意大利的对手,比如英美苏的坦克都不是这种枪弹能威胁到的,反而是意大利自己当时装备又大量L系小脆皮。尤其是英国人缴了布瑞达37之后发现用来打意大利的坦克贼好使...
恩...意大利打自己人的天赋还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82.html